一、开展的工作
(一)推进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印发《武汉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任务清单》,以探索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为抓手,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起草《武汉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向全市居民提供包含“七有两保障”9类共22项79子项基本公共服务,确保项目全覆盖、质量全达标。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行了动态调整。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持续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持续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支持市属公益性机构和其他市场主体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普惠性生活服务。推动组建市康养集团,发挥国有平台优势,以普惠型养老业务为核心,通过合作一批公办养老机构,整合一批民办养老机构,改造一批市属低效、可利用房产,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和照护标准。
(三)加快补齐服务场地设施。落实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依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配置补齐养老托育、学前教育服务设施、菜场、社区食堂、体育健身设施、家政服务点、维修点、便利店以及公共阅读和双创空间等服务设施。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和基层老年人学习活动场所建设,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加强儿童社区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全面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居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托育服务设施。全面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积极创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国家试点城市,我委已于4月8日印发了《武汉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武发改社会〔2024〕111号),并配套起草了《武汉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武汉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计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组织印发。积极组织中心城区谋划一批“小而美”和“小切口”项目,建立全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库,动态更新,滚动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储备计划推进试点社区100个,2024年拟建设实施项目40个、总投资4.9亿元。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
(四)大力提升生活服务品质。推动“互联网+实体消费”,支持内容电商、拼团电商、体验经济等电商平台与传统商贸企业融合。开展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培育行动,推进智慧商圈建设,组织商圈活动轮流制,实现商圈“周周有活动”。持续推进发放消费券活动,延续“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乐购武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并给予一次性补助。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医养一体、两院融合”和“两室联建”的医养综合服务模式,增加多样化老年教育、体育休闲、康复养生等服务供给。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激发旅游消费潜力。优化旅游产品供给,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打造旅游核心品牌,提升武汉旅游美誉度和竞争力。丰富文化生活体验,推动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满足多样化健身需求,支持和引导武汉马拉松、7·16渡江节等品牌赛事向市场化、国际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创建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2023年,全市创建培育粮道街街道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10个。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数字化赋能,加快推动生活服务市场主体“上云用数赋智”。深化公共服务改革,积极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用地等支持政策,提升政务服务和综合监管水平,增强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建设。开展生活性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以养老、托育、体育、家政、社区服务为重点,建立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标准和认证制度体系,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培育发展一批“武汉精品”生活性服务业品牌。支持企业、行业组织、标准化服务机构在养老托育、家政、物业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研究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先进标准。加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监测评价和通报工作,建设服务质量用户评价平台,实现线下、线上评价全覆盖。
(二)创建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在2023年创建培育的10个创新先行区基础上持续培育和引导一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主导业态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显著的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形成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互融互嵌、公共服务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三)持续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与政府综合投入水平衔接配套。加强财税和投资支持,强化政府投入保障,本级财政民生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普惠性服务,落实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