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物流项目,大力推进武汉枢纽直通线项目,加快建设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武汉至宜昌段,武汉市“超米字型”高铁网加速形成;主动谋划铁路货运环线,打造“客内货外”铁路枢纽格局;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开通运营,金控粮食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顺利推进,铁水联运进一步发展。高效推进汉欧国际物流园、天河机场B型保税物流中心、阳逻综保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等45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我市物流数据上平台;鼓励平台加快融入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开展物流业务场景运费增信融资试点和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实现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支持平台通过AI及大数据模型,优化运力调度和订单履约能力,生成更加智慧的物流输出方案。
二、加快构建供应链生态圈
加强顶层设计,今年以来,我市制定印发了《武汉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2024年工作要点》《武汉市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2024年度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全市供应链物流发展;今年4月,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了全市23个相关单位开展了“加快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题调研”,谋划全市供应链发展路径,未来,我们还将拟制供应链发展工作任务清单,系统性推进全市供应链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武政办〔2024〕37号),规划了5个枢纽经济示范区的具体范围、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全面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再上新台阶。支持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内功,我市持续支持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功能多样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提升供应链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对获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奖励30万元,获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奖励100万元,东风汽车等4家企业获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长飞光纤等4家企业获评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三、加快推动资本赋能供应链
推动国企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2023年以来,地铁保理、城建保理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上线运行,工建保理建设运营的“联链通”平台纳入省商贸物流及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湖北港口、湖北铁路等集团公司发挥水铁公空“多式联运”、仓储物流、中欧班列等资源,利用地方金融组织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旗下新丝路保理启动“鄂港通”平台搭建和试运行,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供应链投资建设,我市持续支持天使投资个人、股权投资机构积极申请政府引导基金合作设立子基金,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重要项目、核心企业投资;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供应链企业的投资基金,按实际投资金额的15%给予其管理机构奖励,投资发生损失的,按照项目首轮投资实际损失金额的20%给予其管理机构补贴。
四、打造优势板块供应链平台
促进纺织产业发展,依托华纺链平台,聚焦搭建跨境电商、仓储物流、检测检验等特色服务,逐步拓展原料、面辅料、成衣等供应链环节撮合供给,助力纺织服装产业企业提供降本增效,截至今年二季度,华纺链平台已吸引8992家企业入驻,实现交易额84.95亿元。推动汽车产业提质,打造长江车百链平台,优化数据查询、渠道开拓、供需对接、地市专区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功能,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供应链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截至今年二季度,实现营收9.14亿元。优化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引进培育湖北楚象、湖北国控供应链平台,提供大宗商品贸易及专业化供应链综合服务,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截至今年二季度,湖北楚象、湖北国控分别完成营收85亿元、94亿元。谋划整合惠农供应链,当前,我市正在谋划整合市农业农村局管理的惠农服务供应链平台、市供销社管理的农资供应链和农产品供应链平台,以及市农科院、市农商行、市农业集团等相关资源,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产品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仓储物流、灾害预警等服务,推动农商互联和产销衔接。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武汉市发展,特别是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您的建议为契机,持续加强供应链物流建设,促进供应链创新发展,推动供应链平台在汉培育壮大,提升我市供应链核心竞争力,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